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2019-01-31 18:43:14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
讲座题目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时间:12.16   周日上午9:30
地点:界首市樊登书店(界首市民权路561号,新市人民医院西,东城名苑3号楼商铺)
听众:(不限制,欢迎参与。)

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
        如何面对苦难?基督教的解决方式是用爱的方式来面对苦难,目的是实现对世界的救赎,而佛教的方式是一种超脱的方式,解决之道是要脱离六道轮回。儒家思想对处事生活提出智慧的思路,就是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,把每一次困难和挫折,都当成一次难得的磨练机会,认为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人,才是真正的强者,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      我们看看孔子。
      以个人遭际论,孔子是确乎不幸的。幼年丧父,长而丧母,晚年丧子,颜回、子路的相继离去,更是天丧斯文的恶兆,挣脱不去的梦魇。与这些相比,“厄于陈蔡”、“厄于宋”、“畏于匡”、困于蒲邑之类,只能算人生的小波折而已。
      孔子少年贫贱,年幼时父母双亲先后离开人世,这就迫使孔子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艰难困苦走出来。孔子一生境遇可谓凄惨,他是真正从底层走出来的圣者,他有坚毅的心力,曾国藩曾说“事业看精神,功名看器宇”,无论是功名也好,器宇也好,背后都是心力在支撑,孔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人格的集大成者,同样具有强大的心力来支持孔子一生的事业。
      孔子的儿童时代,是苦难的。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贵族,后因内乱逃到鲁国。好不容易在鲁国立稳脚跟,从此代代相传。孔子父亲叔梁纥,在鲁国陬邑任大夫一职,因立了赫赫战功,一时成为英雄。可是,英雄直到60来岁,却一直遗憾其妻生了九个都是女儿。后来纳妾有了一个儿子,却是腿脚不灵的残疾儿,他苦恼不已。后来,和颜家少女颜征在结婚生孔子。然而,美好的宁静总是过于匆匆。孔子在三岁时,他的父亲就离开人世,从此,忍受叔梁纥正妻的冷眼,开始了他苦难的儿童生活。在母亲的悉心培养下,少年孔子渐渐长大。到七八岁的时候,懂事的孔子就会揽些脏活累活,帮着母亲赚点家用。九岁的时候,开始跟着外祖父学习。正是少儿时的苦难经历和勤奋,才有了“十有五而志于学”的志向,有了对六艺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的精通,有了为鲁国效力的仕途经历,直至后来的周游列国、编撰《春秋》,孔子波澜壮阔地走出了他非凡的圣人之路。

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
      太宰问子贡说:“你的老师是位圣人吧?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?”子贡回答说:“这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,又使他多才多艺。”孔子听了后说:“太宰知我乎!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君子多乎哉,不多也。”意思是说:“太宰知道我吗?我年少时穷苦,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,这些技艺对君子来说多吗?不多。”
      有一位太宰(官名)向子贡提了一个问题:“你的老师太伟大了,大概是位圣人吧?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?”孔子听到这番话后,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解释:一是因为少年时家境穷苦,为了维持生计,不得不学会许多鄙贱的技艺;二是通过学生牢的转述,阐明自己年轻时不被国家见用,所以才有精力学会了很多技艺。
      尽管经历了那么多个人的苦难,但我们从孔子身上却看不到丝毫“怨天尤人”的扭曲和怨恨。贯穿其生命始终的,是一种饱满和乐的精神。孔子说: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”。一个人幸福与否,从根本上取决于他是否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。而朴素的幸福和平静的愉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,都近在手边,触手可得。北大教授杨立华说,以最饱满的心灵,去肯定这朴素平凡的生命——其实这才是孔子哲学的精神实质。精神家园不在别处,就在此种肯定生命的意志和力量之中。

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
      首先,孔子具有大丈夫精神。中国男人的两大美德:担当责任、充满爱心,在孔子身上都得到完美的呈现。夫子之世,礼崩乐坏;夫子之作为,独挽狂澜。敢于担当责任,敢做事,敢发言,敢带队,敢向前。其次,孔子不仅仅是军事意义的军事家,而是人性意义的军事家。中国军人的两大美德:忠诚与智慧,在孔子身上都得到完美的呈现。孔子是一位善于总结的智慧老人。孔子有长者的精神。《史记》记载,孔子晚年被鲁哀公尊为“国老”,意思是大元老,大长老,大祭司。老子教给我们天道,以及化解天灾的办法,办法就是道法自然。孔子教给我们人道,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办法,办法就是克己复礼。我们用老子的天道、孔子的人道来天人合一,瞬间实现崇高理想,人生不再是梦。作为老人,孔子的精神就是包容与忍让。孔子告诉我们,人的手心象征仁义,人的手背象征中庸。这是中国人智慧最核心的地方,这个地方是一体两面,不可分割。从本心上讲,做人要仁义。从效果上讲,做事要中庸。仁义是本质,中庸是方法。孔子告诉我们,做人要仁义,做事要中庸。


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
    纵观古今中外,凡成大事、立大业者,年轻时几乎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。从成才学的角度来说,年轻时多吃一点儿苦,多经历一些艰苦的磨炼,不是什么坏事,用今天的话说这是挫折教育,或者叫逆商教育。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,大大小小的挫折会时时伴随。挫折到来之日,就是考验一个人的逆商之时。近几年,接连发生学生跳楼自杀事件,让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如花生命的凋谢,无疑令人痛心不已。但痛定思痛,无论出于何种具体原因,没能扛得住学习、生活中的一些压力、挫折,是其走向绝路的主要原因。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,逆商和智商、情商一样重要。许多在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,有时候可能并不是最聪明的人,但大多都是在生活中经历过挫折的人,是挫折教会了他们坚强,是挫折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。
    战胜困难和挫折,就要象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那样,当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锻炼机会,坦然勇敢地面对它,永远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乐观向上的态度,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,你的人生终有一天会翻开壮丽的一篇。


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


讲座《孔子如何面对苦难》大纲

一、少年孤儿,受人歧视,刻苦自学
二、遭受排挤,政治迫害
三、周游列国时遭遇的几次罹难

匡地蒙难
子见南子
困于蒲邑
厄于宋
在陈绝粮
隐士的讥讽
权臣的谗言

三、让眼前的苦,变成修身的机会


国学讲堂于仲达《论语精读》第二讲:孔子如何面对苦难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